金釵之年是什麽意思 金釵之年是指多少歲

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金釵之年,以及金釵之年是什麽意思對應的知識點,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!

內容導航:
  • 金釵之年什麽意思
  • 金釵之年是指多少歲
  • 金釵之年是多少歲
  • 金釵之年的年齡稱謂
  • 金釵之年是多少歲
  • 金釵之年

Q1:金釵之年什麽意思

年齡代稱,古人指女子十二歲的年齡。 女子12歲稱金釵之年,13歲稱豆蔻年華,15歲稱及笄之年,16歲稱碧玉年華,20歲稱桃李年華。

古代年齡稱謂

繈褓:不滿周歲。

孩提:兩至三歲。

始齔、髫年:女孩七歲。

始齔、齠年:男孩八歲。說明:根據生理狀況,男孩八歲、女孩七歲換牙,脫去乳齒,長出恒牙,這時叫“齔”,“齠年”或“髫年”。

總角:幼年泛稱。

垂髻之年:指兒童。(古代小孩頭發下垂,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。)

黃口:十歲以下。

幼學:十歲。(《禮記•曲禮上》:“人生十年曰幼,學。”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,人們就截取“幼學”二字作為十歲代稱。)

金釵之年:女孩十二歲。

豆蔻年華:女子十三歲。

誌學:十五歲。(《論語》:子曰:“吾十有五而誌於學……”)

及笄:女子十五歲。(《禮記•內則》:“女子十有五年而笄。”)

碧玉年華、破瓜之年:女子十六歲。(舊時文人拆“瓜”字為二八紀年,謂十六歲,多用於女子。)

弱冠:二十歲。(《禮記•曲禮上》:“二十曰弱冠。”)

桃李年華:女子二十歲。

花信年華:女子二十四歲。

而立:三十歲。

不惑:四十歲。

天命:五十歲。(《論語》:子曰:“吾十有五而誌於學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順,七十而從心所欲,不逾矩。“)

知非之年:五十歲。(《淮南子•原道訓》:“伯玉年五十,而有四十九年非。”說春秋衛國有個伯玉,不斷反省自己,到五十歲時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,後世因而用“知非”代稱五十歲。)

耳順、花甲之年:六十歲。(我國自古以來用天幹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,可組成六十對幹支,因而稱作“六十幹支”或“六十花甲子”,所以六十歲又稱作“花甲之年”。)

古稀:七十歲。(杜甫《曲江二首》:“酒債尋常行處有,人生七十古來稀。”)

耄耋:八十、九十歲。(《禮記•曲禮》:“八十九十曰耄。”人們根據這解釋,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、九十歲。)

期頤:百歲之人。(《禮記•曲禮》:“百年曰期頤。”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,所以稱百歲為“期頤之年。”元人陳浩解釋說:“人壽以百年為期,故曰期;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於養,故曰頤。”)

男女統稱:男稱須眉、女稱巾幗。

夫妻五方去世稱:喪偶。

老師稱:恩師、夫子。

學生稱:門生、受業。

Q2:金釵之年是指多少歲

金釵之年一般是指女子十二歲的年紀。在古代,女孩子到了十二歲的年紀要帶釵,所以後來金釵就成了女孩年紀的代稱,金釵之年也特指女子十二歲。


金釵之年的說法最早見於南朝梁·武帝所作的《河中之水歌》,詩曰,“頭上金釵十二行,足下絲履五文章。”大意是說,這些女子頭上的釵飾非常多,腳下踩的是五色紋彩職稱的鞋子。


擴展資料:


在古代,女子出嫁得比較早,一般在及笄之後就開始嫁人,所以在正式出嫁前,就得先找好婆家。因此,女子在十二歲到十四歲這個年紀的時候,就開始打扮自己,以求能嫁得如意郎君。


女孩13歲,這個稱謂當今比較常見,屬於一個女孩最鮮嫩的年紀。豆蔻年華,源於唐代詩人杜牧的《贈別》詩。他用早春二月枝頭含苞待放的豆蔻花來比擬體態輕盈、芳齡十三的少女,這一千古妙喻一直流傳至今。

Q3:金釵之年是多少歲

“金釵之年”是年齡的代稱,古人指女子十二歲的年齡。在古代,女孩子到了十二歲的年紀要帶釵,所以後來金釵就成了女孩年紀的代稱,“金釵之年”也特指女子十二歲。

Q4:金釵之年的年齡稱謂

繈褓:不滿周歲。

孩提:兩至三歲。

始齔、髫年:女孩七歲。

始齔、齠年:男孩八歲。說明:根據生理狀況,男孩八歲、女孩七歲換牙,脫去乳齒,長出恒牙,這時叫“齔”,“齠年”或“髫年”。

總角:幼年泛稱。

垂髫之年:指兒童(古代小孩頭發下垂,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)。

黃口:十歲以下孩童。

幼學:十歲(《禮記ⷦ›𒧦Š》:“人生十年曰幼,學。”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,人們就截取“幼學”二字作為十歲代稱)。

金釵之年:女孩十二歲。

豆蔻年華:女子十三歲。

誌學:十五歲(《論語》:子曰:“吾十有五而誌於學……”)

及笄:女子十五歲(《禮記ⷨ” 則》:“女子十有五年而笄。”)

碧玉年華、破瓜之年:女子十六歲(舊時文人拆“瓜”字為二八紀年,謂十六歲,多用於女子)。

弱冠:二十歲(《禮記ⷦ›𒧦Š》:“二十曰弱冠。”)

桃李年華:女子二十歲。

花信年華:女子二十四歲;女子出嫁稱摽梅之年。

而立:三十歲。

不惑:四十歲。

天命:五十歲(《論語》:子曰:“吾十有五而誌於學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順,七十而從心所欲,不逾矩。“)

知非之年:五十歲(《淮南子ⷩ𜠥“訓》:“伯玉年五十,而有四十九年非。”說春秋衛國有個伯玉,不斷反省自己,到五十歲時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,後世因而用“知非”代稱五十歲)。

耳順、花甲之年:六十歲(我國自古以來用天幹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,可組成六十對幹支,因而稱作“六十幹支”或“六十花甲子”,所以六十歲又稱作“花甲之年”)。

古稀:七十歲(杜甫《曲江二首》:“酒債尋常行處有,人生七十古來稀。”)

耄耋:八十、九十歲(《禮記ⷦ›𒧦‹:“八十九十曰耄。”人們根據這解釋,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、九十歲)。

期頤:百歲之人(《禮記ⷦ›𒧦‹:“百年曰期頤。”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,所以稱百歲為“期頤之年。”元人陳浩解釋說:“人壽以百年為期,故曰期;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於養,故曰頤。”)


Q5:金釵之年是多少歲

金釵之年指的是女子12歲,一般用來指代女子的年齡。在古代,女子到了十二歲的時候,就要開始帶金釵,這個也是具有特別寓意的。古代每個年齡段的女子,稱呼也是不一樣的,比如十三歲稱豆蔻年華,十五歲稱及笄之年,十六歲稱碧玉年華,二十歲稱桃李年華等。

金釵之年最早是出自南朝梁武帝所作的《河中之水歌》,詩曰,“頭上金釵十二行,足下絲履五文章。”大意是說,這些女子頭上的釵飾非常多,腳下踩的是五色紋彩職稱的鞋子。因為古代女子出嫁比較早,一般到了及笄之後就要嫁人了,因此在正式出嫁前,必須要先找好婆家。

女子到了金釵之年這個年齡,就開始學著打扮自己,為的就是能夠嫁個如意郎君,因此金釵之年用來指代女孩年紀的代稱,一直被後世沿用。

古代人們在年齡上的稱呼都很有講究的,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,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,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。比如垂髫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,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。並且男子和女子的年齡稱呼也不同,比如“豆蔻年華”這是用來指十三四歲的女子,而“弱冠之年”則是用來指二十歲的男子。

Q6:金釵之年

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。

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。

不同年齡人的稱謂

人初生叫嬰兒,不滿周歲稱繈褓。

2至3歲稱孩提。

女孩7歲稱髫年。男孩7歲稱韶年。

10歲以下稱黃口。

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。

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。

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。

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。

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。

16歲稱碧玉年華;

20歲稱桃李年華。

24歲稱花信年華;女子出嫁稱票?梅之年。

男子20歲稱弱冠。

30歲稱而立之年。

40歲稱不惑之年。

50歲稱知命之年。

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。

70歲稱古稀之年。

80歲稱杖朝之年。

80至90歲稱合?之年,耄耄之年。

100歲樂期頤。

另外,還有稱童年為總角或垂髫,稱青少年為束發,女子待嫁稱待年或待字,稱老年為皓首或白首,稱長壽老人為黃發等等

關於金釵之年和金釵之年是什麽意思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,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?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麵的信息,記得收藏關注本站。

查看更多關於金釵之年的詳細內容...